首页 - 理财 - 理财聚焦 - 正文

长期视角看待权益投资 在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8-01-15 11:30:0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以长期视角看待权益投资 在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中的作用)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明天我们如何养老”成为整个社会关心的话题。而如何在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扮演积极角色,也是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整个资管行业共同面临的一道考题。这个过程既有机遇,也存挑战。

当下,正值养老金第三支柱体系建设进入顶层设计的关键时期。走好第一步事关全局,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和远见,也考验着资管行业的责任和担当。

我们看到,近年来基金业协会持续呼吁全社会从顶层设计、个人如何选择养老产品、机构如何参与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等多维度深入探讨养老金体系建设,致力于推动基金行业充分发挥在养老金投资管理中的主力军作用,促进养老金体系建设行稳致远。

我们也看到,公募机构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纷纷发声,呼吁公募基金以己之所长,努力成为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为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成立20周年之际,一个更有意愿和能力践行社会责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公募行业形象日渐清晰。

在行业中,汇添富基金始终立足于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锤炼,素以“选股专家”而闻名业内。副总经理袁建军分管公司投资,其针对权益投资在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中作用的认知和观点,对养老金三个支柱建设的路径选择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在袁建军看来,为真正解决养老金不足问题而建立的第三支柱,不是个人养老储蓄,而是个人养老金投资。第三支柱应当建立一个个人拥有选择权的账户体系,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提供合适的权益投资产品,为普罗大众提供与其养老需求“相匹配”的收益率。

⊙汇添富基金副总经理 袁建军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完善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金融体系已进入顶层设计的关键时期。建设一个适合中国国情、能够真正解决养老金问题的第三支柱迫在眉睫。

第三支柱不是单纯的个人养老储蓄,更应该是个人养老金投资。过度注重保本保收益,以短期思维投资低风险资产,无法在通胀环境下保障退休后几十年应有的生活质量。相对的,权益类资产虽然短期波动率较大,但长期预期收益率也相对较高,契合养老金作为一种长期资金,能够承担较高流动性风险和短期波动风险的属性。

因此,在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充分重视权益类资产配置的作用。多年来,公募基金依靠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持续积累的成熟经验,在权益投资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有能力更有责任在养老金体系建设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养老金需要

相对较高的长期投资收益率

为真正解决养老金不足问题而建立的第三支柱,不是个人养老储蓄,而是个人养老金投资。

中国居民的储蓄率一直高居世界前列,但仍然面临巨大的个人养老金缺口。这是因为,要在几十年后战胜通货膨胀率,并保证退休后几十年应有的生活质量,如果仅以短期思维投资低风险的资产是不够的,必须坚持长期投资,尤其要加大权益类资产的配置。

举个例子,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显示,过去15年,大米价格年化涨幅6.5%。也就是说,如果过去15年养老金投资收益率不足6.5%,则养老金的增值幅度还赶不上米价的上涨,更别提负担退休后的医疗、娱乐支出。而同期3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最高也只有5.4%,目前只有2.75%。由此可见,养老金需要相对较高的长期投资收益率。

养老金本质上是一种长期资金,能承担较高的流动性风险和短期波动风险,未来预期的收益率也相对较高。权益类资产虽然短期波动率较大,但从长期来看其收益回报是非常可观的。

因此,养老金第三支柱应当建立一个个人拥有选择权的账户体系,这个账户提供的产品不应只有保本保收益的产品,更需要有足够的权益投资产品,从长期运作的角度为普罗大众提供与其养老需求“相匹配”的收益率。

权益类资产

何以长期获得可观收益

权益类资产的高收益源自经济的持续增长。无论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看,还是从A股的历史轨迹和未来趋势看,科学的权益投资能够承担起获得长期可观收益的重任。

以资本市场发展最为成熟的美国为例,在大类金融资产中,股票资产的投资回报率持续领先其他资产。研究表明,在1802年至2012年的210年时间里,股票资产的年化收益率为8.1%,长期国债年化收益率为5.1%,短期国债年化收益率为4.2%,黄金年化收益率为2.1%,美元年化收益率为1.4%。在这210年中,一个美国普通股多样化投资组合的年复合实际收益率达到6%至7%,而且其长期表现异常稳定。

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同样如此。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大量优质上市公司利润大幅增长,为投资者创造了大量的投资机会,使得投资者可以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而不仅是分享固定的债券利息。虽然股票资产存在一定的短期波动,但从长期看,其提供的高收益能有效弥补这种不确定性风险。

回顾历史,A股涌现出了像贵州茅台(600519,)、云南白药(000538,)等一大批业绩高速增长的优质企业。数据统计显示,贵州茅台(600519,)上市16年来,企业的净利润从3.4亿元增长到213.6亿元,复权股价累计涨幅高达149倍。云南白药自1993年上市以来,股价累计涨幅169倍,净利润更是增长了195倍,为投资者创造了持续可观的回报(净利润数据来自上市公司2017年三季报;股价数据来自,截至日期为2018年1月8日)。而这种收益回报就源自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源自上市公司效益的提升。

展望未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将不断成熟,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孕育优秀企业成长的土壤,为投资者通过权益投资获取中长期稳健收益提供坚实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股票市场将为投资者带来大量可持续的投资机会。

公募基金

在权益投资方面优势明显

术业有专攻。公募基金在权益投资方面的专业能力,在整个资管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公募基金行业自设立之初就建立了先进的制度体系,始终秉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形成了优秀的投资团队。经过19年的市场检验,公募基金有效把握了权益资产的投资机会,实实在在为持有人创造了长期可观的投资收益。基金业协会数据统计显示,自开放式基金成立至2016年末,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6.52%,超出同期上证综指8.77个百分点,远超现行3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3.77个百分点。

在社保基金的投资实践中,公募基金公司发挥其专业能力,为中国养老金投资贡献了不菲的收益。2016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社保基金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末,社保基金总资产2万亿元,其中委托投资资产1.1万亿元,占社保基金资产总额的54%。在委托投资管理人18家机构中,公募基金公司有16家,成为绝对主力。社保基金自成立以来,强调科学的资产配置,设置了较高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40%),通过选取市场上最优秀的管理人,实现了年均投资收益率8.37%的优异成绩。此外,保险公司也通过申购公募基金、委托投资参与权益市场投资。公募基金的权益投资能力得到了机构投资者的全面认可。

立足长远

走好制度设计的第一步

诚然,养老金体系的发展成熟和投资者的认知提升需要一个过程。但中国面临的养老压力使得我们在养老金体系建设方面“犯错的空间”非常小,需要借鉴海外市场的运作经验,立足长远,走好制度设计的第一步。

美国的养老金体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早期401(k)也经历了强调低风险产品的过程,但长期来看低风险产品收益率较低,尤其是经历了经济周期后,养老金投资无法分享高速增长的股市红利,甚至无法战胜通货膨胀,最终仍然面临退休金不足的危机。面对这样的挑战,美国的资产管理机构向政府和市场做了大量投资者教育工作,以充分的数据证明过度强调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并不能满足投资者退休后的资金需求,养老金要获取较高稳定的收益,必须加大配置权益类资产。

截至2016年末,7.028万亿美元的DC计划中,有55%是公募基金产品;7.85万亿美元的IRA中,有47%是公募基金,这其中超过一半的资产是股票型基金。而在整个美国养老金体系的第二、第三支柱中,超过一半的规模都是投到权益类资产。2006年PPA法案颁布,生命周期基金(TDF)纳入默认投资工具。这是一款专门为个人养老金投资创新开发的公募基金,其下滑曲线的设计就体现了权益资产在养老投资策略中的重要性:年轻时权益基金规模配比高达90%,到退休前10年这一比例还会高达50%至60%,一直到退休后,权益类基金的占比仍然维持在30%至40%。美国养老金体系的建设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不同于第一、第二支柱,以个人账户为核心的第三支柱是一个全新的体系,是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战略布局,必须从一开始就建立正确的制度基础,建立一个涵盖多种金融产品、个人拥有自主选择权、税优政策到个人而不是产品的账户体系。因此,从长期来看,养老金投资要加大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公募基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应当积极参与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发挥专业的投资能力,实现个人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而个人养老金通过参与公募基金,投资权益类市场,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资金,也有利于打破“刚兑”,促进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