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银行网讯 2015年6月27日,“2015陆家嘴论坛”进入第二天,本届论坛主题为“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与扩大开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共同主办,在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本届陆家嘴论坛召开备受关注,中国电子银行网全程报道此次论坛,同时通过中国电子银行网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同步报道,欢迎关注!
中投副董事长李克平
上午举办的“金融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战略”论坛中,中投副董事长李克平发言表示,中国政府过去几年倡导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是很好的机制创新,为解决新兴市场基础设施投资方面非常积极主动的建立了一种多边的融资机制。并认为要强化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的主体作用。所谓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最主要企业要有清晰的目标和国际化战略。
对于中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进一步动态优化,李克平提出了三点建议,1、在区域战略上不仅有重点,还要有分散化;2、在领域上也要有多行业的分布,不仅考虑传统的能源、资源的互补,也要考虑前瞻性的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的需要。3、在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主要方式时,引进来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一条腿,必须是走出去、引进来两条腿结合,包括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也要需要有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实现。
以下为李克平发言实录:
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论坛和大家一起交流关于中国对外投资和国际开放,这样一个战略中的一些看法。正像主持人刚才所介绍,中投公司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一个主权财富基金,在这方面中投成立于2007年。因为这样一个背景和环境,中投公司作为全球化的机构投资者我们更关注我国对外投资战略。我今天要说的主题会侧重于“挑战和应对”。
关于中国“一带一路”和对外投资的战略,其实最近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有很多讨论,所以关于这些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都不多谈,在有限的时间会集中谈我对这些问题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应对方面个人的看法。
侧重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方面,是我国对外投资战略的特点和风险特征。第二个方面,会侧重讲从我国内部来看,从我们的企业、政府、其他各类投资者的心态、行为看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第三方面,关于应对方面的思考。
第一,关于我国对外投资战略的特点:第一个特点,如果我们来看目前国家政府提出主要对外投资战略——“一带一路”,包括国际产能合作,这样一些主要的战略,我们会看到在区域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全球发达经济新兴经济体中,我们投资领域的重点是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这样一个区域不同的类型当中,应该说新兴经济体作为发展中国家从法律、政府治理、法规监管以及到相对微观层面的公司治理,以及到市场化水平、基础设施都是一个发展中的状态。
而在有些国家可能完全是一个更进一步欠发达的状态。在这样一个区域特征中,作为我们对外投资的一个区域上的重点,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在区域上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在国别风险上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当作为我们战略重点时如何应对、如何破解这些风险,就成为整个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去寻求答案的一个挑战。
第二个特点:行业。我们在很多关注战略的理解、解读、分析中都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行业特点、投资重点领域的特点是基础设施。但是我们知道基础设施是完全有不同的类型,最简单的说成熟的基础设施具有提供稳定收益的特征。而需要做开发性的所谓绿地的基础设施,是具有需要建设周期长、需要资金规模大、流动性差,这样的一些特点。
这样一些特点在不同的行业、领域的选择上,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因此在这些行业中,作为投资者会需求更高的回报,作为对风险的补偿。然而在很多基础设施方面和其他产品会有所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基础设施带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因此它在收入的方式、在价格的制定方面,会有很多监管,甚至是对收益的限制。
因此它反过来又具有收益低的特点。那么这样一个结构,就使得开发性的,并且带一些基础设施,带有一定公共物品的基础设施,反而是融资最为困难。另外一个方面,投资者又很难获得这种准公共物品基础设施溢出的社会效应,因此这种溢出的社会效应不可能是投资者能够全部拥有。所以在这里面投资者投入和收益的获取,是非常难的行业投资领域,需要有很多机制上的创新。
事实上在绿地基础设施上不仅新兴市场,即使是发达国家,包括今天在美国也同样会遇到从融资开发建设难的问题,也仍然会面临从法律法规融资以及最后收入实现等等难题。这也是我们在实现这一战略中必须面对,并且必须寻求答案、寻求破解的一个挑战。
第三个特点:也是从行业领域来看,我们对能源、资源领域,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一个重点,在这一重点上也面临一些难点。从现在全世界无论是富有的资源拥有国还是相对贫穷的资源拥有国都有一个基本的趋势,对于能源资源开发方面的保护主义。
另外一方面从本国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角度考虑,东道国希望更多的把能源开发,以及连续增值过程的好处溢出留在当地。因此对外国投资者的进入,控股比例、后续增加价值的要求以及出口税收,会有很多法律法规和监管的要求,整个趋势是增加的。在不断增加的国家,特别是在有些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的国家,会出现比较频繁和带有一定任意性的相关规定更改。
因此给这种投资又增加了不确定性,换句话说是风险。因此在这样的领域中,如何去面对这些风险,并且应对这些风险,也成为企业走向境外进行国际投资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是从外部来看我们面临的一些在战略重点会看到一些基本的事实所具有的特点和风险特征。
第二,从我国内部,从企业、投资者行为、从政府行为中,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到存在一些误解、误判,和可能存在的盲点,这些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性,实际上如果我们看一下这十几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大量的投资案例,特别是其中一些失败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方面的误解和误判实际上在今天也仍然存在着继续重演的可能性。分几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个问题,对外投资的主体是政府还是企业?这其实不应该是一个问题,在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外开放战略中已经非常明确提出和要求,企业是对外投资的主体,市场化运作是对外投资的要求。但是我们在现实中仍然会看到一种困惑,最根本的问题中国对外投资的战略是基于中国企业的内部需求,基于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的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还是政府的一种构想,是企业服务于政府的构想?
我想这个答案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的国际化、中国的对外发展战略,根源于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根源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全球经济环境,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互补,是这样一个结构决定的。因此,政府的战略规划,只是顺应了我们的经济体、我们的经济主体、企业的内部需求,而提出的一种引导、一种规划、一种支持、一种政策。
在这一意义上应该更多由企业内生的驱动,内部战略的一种推动,作为主要的形式。有时候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哄而起的热点,或者大家突然都专注于这些在一个大的背景下,从这些思维逻辑上可以看到,在现实中会有一种相反的情况,在这一点会对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带来比较大的影响。
第二方面,在对外投资的热潮当中,国际化的战略不是一趟列车,没有可以免费搭便车的机会。如果要做比喻更像一支驼队,但是这支驼队会有想到、会有支持、会有服务。但是真正要到达目的地需要的是每一个经济主体、每一个企业自身的努力。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实现目标,而不是说搭上这个便车就可以实现目的。这一点恰好跟说的企业是否是真正对外投资战略的主体,完全一脉相承。
第三方面,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我们在今天仍然在一些案例中看到这样的现象,把中国经验、情景、模式不自觉地、无意识地放在自己的头脑中,并且在投资的判断决策中,运用这些经验,或者用这些经验作为判断。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我们知道很多真正在海外有过对外投资实践的企业,都应该有一个切身感受就是,每一个国家的投资环境是不同的。
很多中国企业带着在中国成长的经验,会不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判断和决策方式,在这一点上应该有足够的警醒,充分的关注投资东道国的情况。而且在分析和判断过程中,也过多的使用一种宏观逻辑来进行投资决策。比如在关注中国“一带一路”、对外投资的战略、国际化的规划中,会看到大量的学者、专家运用基础宏观数据,讨论某一个战略、某一个策略,某一个行业这种投资的布局或者投资的策略实施。
过于从宏观概念上,比如我国缺少资源,谁拥有资源,因此它就是一个直接的投资对象。其实在真正的投资决策中仅仅是一个背景,离具体的投资可行和操作的分析判断距离很远。另外在我们考虑问题时,比如基础设施,没有一个国家具有中国这样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行政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很难以想象中国在80年代和90年代建立基础设施的融资模式,能够在任何一个国家再现。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当我们投入资金去做这些开发建设的时候,其实我们需要非常关注东道国从法律法规、土地以及其他环境要求上对这些项目的要求,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难题如何破解。
第四方面,关于中国情景的经验主义移植,也会表现在其他领域,比如我们对于一个投资项目的成功,在中国有独特的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对经济规模效应的支持。但是在其他国家这种情景、这种背景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有置身处地于这个情景当中,才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我们很多经验、很多的企业是在我们本地成长起来的,因此这里面有一个思维方式、决策方式的转换。
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在过去这几十年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某些方面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但是在其他国家并不是这样。因此中国的企业有时候会高估了双方政府意愿对商业行为的影响。当双方的政治家有良好的合作意愿,和政治家达成热切的合作愿望时,并不等于商业行为上的一帆风顺。
只有在直接的经济体,在投资项目的主体双方能够找到交集,双方能够找到利益交集,双方能够找到互利共赢的机制,双方能够找到长期合作的安排,才能够达成一致,才有可能使你的互利共赢愿望实现。因此政府之间的协议或者意愿是良好的背景,不能代替经济行为,而我们很多中国企业在中国的经验和当地政府达成的良好意愿时,往往会对项目的推动具有直接的主导作用。在这点上,在境外是不能高估,否则会使你的决策陷于被动,甚至会造成损失。
第五方面,对外投资活动不是一次签约或者投入,其实这是一个常识。这种投资是一个长期整合、磨合和价值创造的过程。这是我们在讨论中国对外投资的时候,有证券市场投资、也有直接投资(FDI),股权参与合资等等的,各种方式,我们讨论是后者直接投资。对于这种直接投资,是一个长期的整合、模式和价值创造过程。
应该说在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对于签约多少、对于签约规模,对于一次性投入的过度关注。而如果看一下案例,特别是失败的案例,都能够看到对前期的高度重视和对长期运营管理、价值创造如何真正实现投资的目的,实现回报、实现收益的忽视和过于简单化的设想。这几乎是所有失败项目中都不会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像人们所比喻的这种投资是一个婚姻,人们把精力更多放在婚礼上,并不能保证今后婚姻生活的正常。的确如此。
第六方面,用一个时髦的词汇来说,在中国的对外投资中整个社会在讨论这个问题上,第一充满自信是一种好事,但是大家的自信通常从庞大的宏观数据中得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储备国家,拥有数量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家,是第一大贸易国,因此有一种钱多飘飘然的感觉,至少在某些企业、某些行为、某些报道、某些分析中,的确是有钱也不能任性。
中国是人均7000美元,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因为13亿人这个钱包看着有点大,但决不是钱多。中国的外汇储备多需要更好的多元化管理,但也决不是闲钱,只要投出去就是好事。我们要投资必须对纳税人、必须对股东、必须对储蓄者负责,必须获得相应的回报。
所以就像中国的消费者或者极少数的消费者,所谓的土豪在国外的消费行为一样,中国的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决不能被这种土豪的挥金如土的行为所传染,必须扎扎实实、斤斤计较,对最终的所有人负责。
最后提几点建议(思考):首先,在刚才说到的国家风险、行业风险、领域风险,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中,第一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年倡导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是一个很好的机制创新。第一为解决新兴市场基础设施投资方面非常积极主动的建立了一种多边的融资机制,虽然在数量上并不足够,但是它至少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机制安排,去推动这方面的发展。
第二个多边机制的潜力在于不仅仅是基于有多少钱去支持投入,而在于它建立的这种多边协调和多边合作机制,可以有利于更好地创新以解决面对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国际合作现在。第二,要强化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的主体作用。所谓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最主要企业要有清晰的目标和国际化战略。
这是基于自身需要。同时企业必须在国际化战略中明确挖掘、利用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竞争优势,在国际化战略中是不可能持续发展和存在的,可能是被淘汰的东西。对于企业来讲,特别对于国企,在国际化战略中仍然需要硬约束、要有目标。
第三,强调坚持市场化运作,要有明确的商业目标,要有对投资标的的长期跟踪和研究,要有充分的净值调查,需要有尽可能充分完备的法律合同保障,需要有详细的投资后的管理运营方案,需要有明确的价值增值计划。所有这些对于企业作为主体、作为市场化运作不可或缺。
第四,要有真正互利双赢的构造和实现方式。互利双赢绝对不是一个概念和口号。没有真正互利双赢的安排,不可能在东道国长期存在,不可能在东道国长期发展,你更不可能壮大。因此互利双赢既利己也利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收益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但是没有对方的利益你不可能在这里长期存在发展壮大。在这方面,成功的案例就是本土化,这是解决互利双赢的基本方式。
第五,中国经济在国际化战略上,应该有进一步动态的优化,比如:1、在区域战略上不仅有重点,还要有分散化。不仅有新兴经济体作为重点也要有全球化发达地区和新兴地区多元、分散化的布局,来减少某些地区的系统性的风险,使得中国的资源配置在全球变得更加均衡。
2、在领域上也要有多行业的分布,不仅考虑传统的能源、资源的互补,也要考虑前瞻性的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的需要。3、在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主要方式时,引进来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一条腿,必须是走出去、引进来两条腿结合,包括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也要需要有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实现。
第六,也是一个建议,政府在国际化战略中,从内部上看有引导、服务、支持的功能,这是共识。在外部方面,其实需要不断的加强多边、双边的协调,需要加强促进保护,就是促进东道国建立更好的投资环境。当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也可以更好的协调和保护本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在这一意义上签约多少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目标,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恩提供服务支持和在多边、双边创造更好的甚至在全球范围努力去争取创造和推动一个更好的开放的、更透明、可预期、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对本国投资者、也对全球经济、全球福利提高的重要方面。
谢谢大家,我在上面提了一些个人的设想。关于中投,我最后提几点,为了更好地投身于中国对外投资战略,并且支持国家战略的发展,支持中国企业的发展,中投在今年,第一成立了中投海外直投公司,第二,中投海外直投公司,把重点放在更好地去和中国企业以及外国企业的合作来推动中国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实施,争取互利共赢的效果。第三,中投在这过程中:一方面加大对现有全球投资组合的挖掘,挖掘中国因素,挖掘对中国经济更好合作的机会和对象。另一方面把注意力放在寻求行业中有竞争力的领导者、有竞争力的领先者,更多去了解他们的国际发展战略,来创造和构建更多的合作机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