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银行网讯 8月25日,由中国金融出版社主办的“中国征信体系研究建设与创新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多位征信界的知名学者与专家纷纷发言,就征信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建言献策。中国电子银行网作为特约媒体从现场发来报道。
全球LEI 体系建设进展及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陆书春出席了本次研讨会,陆书春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实体、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使得实体识别非常困难,这严重阻碍了金融危机的有效应付。所以2011年提出建立一个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码,以便对金融的识别,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后来该项提议在G20会议上得到了通过,美国和欧洲一些G20的国家作为LEI(LEI,全球金融市场的统一身份识别系统)发起方积极推动了这项工作。目前,全球LEI体系有67个成员机构,人民银行于2013年1月正式加入监管委员会。
在美国和欧洲大力推动下,LEI 体系建设目前处于平稳的发展阶段。全球LEI体系在推进过程中有三层架构,第一层是监管委员会;第二层是中央运行系统;第三层是本地系统。监管委员会主要是制定一些政策和标准。第二层COU负责全球数据的集中处理。第三层的LOU在各国司法管辖内设置, LOU要经过互认、执行统一标准。截止到目前,有26个国家和地区本地系统通过了互认。美国是第一个由CC码系统转化成LOU的国家,现在有一些国家,包括中国有300多个机构已经在美国LOU被注册。
全球LEI体系发展焦点
1:机制完善
虽然2013年成立了,但目前机制还没有完全完善,监管委员会还在做临时的、各个LOU的管理,现在属于过渡期。未来GLEIF为保证全球数据质量仍要进行再次认可,符合GLEIF对系统运营、质量、收费等方面要求之后才能正式成为LOU。
2:数据采集
数据是LEI共享最核心的东西,根据目前的方案,LEI关于数据第一阶段搜集对象是法人机构和母公司关系,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在二层数据里面要提出需求,这是目前的数据建设方面的重点。因为涉及到国家信息的安全问题,法人机构可以拒绝提供一些认为不适合提供的数据,以避免对国家信息安全造成损失。所以在内容方面、数据质量方面,二级数据的搜集程度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3:LEI应用场景
全球LEI的应用场景,并不是强制的,现在正在讨论应用领域,目前整个委员会在商讨是否需要寻求FSB和G20支持,推动LEI在全球的使用。
LEI提出了一些应用领域,如银行业监管、证券方面的监管,金融稳定等等,但如果继续扩大LEI编码范围的话,比如说支持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大额敞口机制,风险数据聚合标准和风险报告要求的实施等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实际上现在对于LEI体系从2013年启动以来,大量的国家参与,现在已经有60多个国家已经加入到各国来,在参与的过程中,关注点,关注点和政策取向不一样,工作重点有差异的,如,美国一直强力推动关系数据收集,迫切希望通过金融交易数据的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亚洲还在发展。
我国LEI 体系建设及应用成果
陆书春介绍说,2013年中国参加了整个全球LEI体系,中国2014年8月已经建成了可以为国内和国际、周边地区国家提供LOU注册的LEI LOU本国系统网站,目前处于运行、完善过程中,发了100多个码,迁回的陆陆续续的有300多家,很多银行机构在准备迁回到本地系统。
据统计,目前,全球发码38.5万个,其中美国发码约18.5万个,德国发码6万个,英国、日本、法国上千上万,与美、英、德、日、韩这几个国家相比,虽然中国在不断发展,但中国LOU注册数据只有上百,与其他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下一阶段LEI在国内应用思路
陆书春指出,LET体系对推进包括征信体系在内的技术标准化建设、中国金融设施建设,以及中国金融业做好都有重要作用。中国参与了标准的讨论,也参与了GLEIF董事会,中国要积极履行承诺和义务,积极参与建设。同时,又要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做好研判和谨慎、稳妥的研究推进LEI使用。下一步LEI在国内将来怎么用,陆书春指出四点:
第一,关注安全,对LEI国内注册和信息报送,目前,央行科技司正研究是否要进行规范。
第二,跟国内的信息衔接,使国内和国际的码能够形成映射关系。
第三,因需而用,谨慎推动LEI的编码。
最后,在参与全球的LEI体系建设过程中要立足于本国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