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立冬话寒冬:银行业入冬,春天还会远吗?)
2016年11月7日,农历十月初八,立冬。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节气如此,银行业“入冬”却更早一些。
银行业已经“入冬”
早在2014年的时候,就有一些声音指出“银行业即将进入冬天”,从今天的情况来看,银行业已经进入冬天无疑。随着银行裁员、降薪消息不断发出,刺激着每一个从业者的神经,据半年报显示:上半年3.5万人选择“逃离”银行。
与此相对应的银行业业绩也不是那么好看:银行业由过去每年净利润平均增加30%以上,以至于很多人认为银行业是暴利,认为银行躺着就能赚钱,甚至有人还认为用一只小狗做支行行长也一样可以赚钱。今年8月份,中国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5年报》。报告显示,2015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5926亿元,同比增长2.43%,较2014年9.6%的增速水平下降约7.2个百分点。
短短的时间内,从30%多的平均增长速度一下降到了2%的增长速度,而2016年全行业很可能是1%增长,更或者是零增长,甚至很多银行要面临净利润负增长的境况。从数据上面来看,银行业已入冬,究竟是刚刚才进入冬天还是寒冬,则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如何在寒冬“取暖”?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虽是一句老生常谈,但银行业也离不开这个问题。对于银行业来说,冬天不会自己走,春天更不会自己来。在目前这种不怎么乐观的形势下,要等到春天的降临,需要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资深专家樊志刚老师曾总结了三点:第一点是质量关,第二点是转型关,第三点是创新关。对于上述观点,小编表示非常赞同,顺便精简了内容为大家一一列举。
质量关,简而言之就是银行业当前不良贷款的问题。自从2014年全行业由“双降”转到“双升”以后,应该说这个形势越来越严峻。
转型关,对于转型,大家有不同的理解。樊志刚认为不管是转型要转的方向,或者转型对象有多少,亦或者是途径有多少,就是体现在通过转型实现空间布局的国际化,业务经营的综合化,以及运营基础的信息化,通过这三化来打造出国际化的银行、综合化的银行和信息化的银行。
创新关,创新的问题非常多,比如说有制度的创新,机制的创新,产品的创新等等,所有这些创新对于银行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研究的角度来讲,樊志刚觉得,在这样一个时期对于银行,特别是对于大银行,国有银行,应该着重从两个方面去着手进行创新,一个是互联网金融,另一个是人力资源体制,可以说这两方面是目前制约国有银行最大的两个因素。
互联网扮演“拯救者”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使得作为传统金融老大的银行不得不加入新生的互联网基因。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中,金融产品异彩纷呈,例如腾讯微众银行、阿里网商银行的线上贷款以及高收益理财产品等,让传统银行的市场份额受到一定威胁。
银行业开始效仿互联网金融的一些特性。2015年底,多家银行紧追互联网金融的低费率,陆续推出“网银转账免费”的政策,目前进入转账免费时代的银行越来越多。2016年,区块链、大数据和云计算、人脸识别和机器人等新兴科技的不断成熟和逐步商用,为商业银行利用科技改进运行架构、提升运营效率、重塑商业格局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
面对着在如此多的“黑科技”,一旦银行将其掌握并且运用熟练,小编相信,即便是寒冬,银行业也会迅速给自己披上一件“大衣”来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