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户数据频遭泄露 个人信息亟待立法保护)
中国电子银行网讯 日前,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在第十二届中国电子银行年会上透露,自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 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实施起,堵截涉嫌电信诈骗案件367起,因涉嫌诈骗撤销ATM转账175笔,涉及金额189万元。公安机关通过“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交易风险事件管理平台”对电信诈骗涉案账户查询、止付和冻结业务超过65万笔……
延缓到账、止付冻结等“事后”措施,银行和公安机关已经做好了防范与应对,接下来的重要工作,是整治个人信息泄露这项“事前”行为。当前,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和倒卖产业野蛮发展,准大学生、教授、公司财务等人群罹受“精准”电信诈骗,与他们的信息遭到泄露不无关系。
图片源自网络
手机实名、支付账户实名、登录注册实名……在诸多实名制要求下,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尚处于缺位状态,个人信息的敏感等级是怎样的,非法获取、使用、甚至买卖如何裁定量刑,公司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而导致信息泄露该怎么处罚,都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周,京东、国家电网、肯德基被爆用户数据泄露,记者暗访“身份证大轨迹”开房记录等新闻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信息安全的警钟。笔者也是上述企业的用户,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否已经转卖至黑市,是否已被锁定为新的诈骗对象,我不寒而栗。
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可以说“实名制”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他的确可以有效地防控网络非法行为,但另一方面,当公众的实名个人信息不设防或弱设防、且犯罪成本很低时,敏感数据极易暴露于不法分子,进而导致诸如电信诈骗等惨剧的发生。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或将引领下一次行业变革,金融科技领域的数据势必成为重要资产,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在中国电子银行年会上特别强调了要重视数据安全:数据安全了,有可能成为为银行带来价值的资产,如果不安全,则一定会成为为银行带来损失的负资产。由于客户信息泄露带来的损失,已经屡有发生。因此,数据获取的合法、数据使用的合法、数据存储的安全、数据传输的安全等等,都需要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