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财 - 理财聚焦 - 正文

这家银行年报有点“特” 董事长、行长都在谈金融科技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这家银行年报有点“特” 董事长、行长都在谈金融科技)

浙商银行于18日晚间发布2018年度业绩公告。公告显示,2018年,该行实现营收390.22亿元,同比增长13.89%;归属股东净利润114.9亿元,同比增长4.94%。截至报告期末,浙商银行资产总额达16466.95亿元,同比增长7.15%;负债总额15442.46亿元,同比增长6.72%。

浙商银行董事长沈仁康在年报中指出,这一年,我们应用金融科技,特色竞争优势日益凸显。始终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精确瞄准客户需求痛点,创新应用最新金融科技,不断优化产品和业务服务模式,零售业务、国际业务、投行业务、同业业务等板块多点开花,亮点纷呈。特别是持续推进“三大平台”商业模式迭代创新,初步构建平台化服务模式,客户认可度大幅提升,主动要求合作的大型与优质企业明显增多。持续发力小企业业务,业务占比与质量继续保持领先,行业标杆地位进一步巩固。

浙商银行行长徐仁艳在年报中表示,报告期内,浙商银行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应用,依托池化融资、易企银、应收款链等三大平台,创新推出了涌金司库、订单通、仓单通、分期通等创新业务模式和“A+B”、“H+M”专项授信模式,帮助实体企业降杠杆、降成本,打造企业流动性服务银行。

“三大平台”精准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企业盘活沉淀资产

浙商银行经过四年发展,陆续推出了池化融资平台、应收款链平台和易企银平台(合称“三大平台”),旨在帮助企业盘活票据、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实现降本增效。

1、池化融资平台

浙商银行紧密围绕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两大核心需求,创新“池化”和“在线化”融资业务模式,在“三池”(涌金票据池、涌金资产池、涌金出口池)的基础上,推出在线供应链金融“1+N”解决方案和至臻贷,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企业流动性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盘活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实现在线操作、自助融资、按需提款、随借随还,从而减少企业资金备付和贷款总额,降低企业融资杠杆,减少利息支出,降低融资成本。报告期末,浙商银行资产池(票据池)签约客户22,290户,较上年末增长43.58%,池内资产余额3,506.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65%;出口池签约客户数3,069户,累计入池应收账款笔数10.08万笔,累计入池金额108.97亿美元,累计发放出口应收账款融资35.64亿美元;至臻贷签约客户1,645户,较上年末增长26.25%,融资余额501.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4.68%。

2、易企银平台

易企银平台是本行创新“互联网+实体企业+金融服务”理念,融合结算、信用、融资等专业技术,创新与企业集团、供应链核心企业和互联网交易平台等合作模式,为其成员单位、上下游企业等提供降成本增效能、安全高效服务的创新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本行为易企银平台提供托管式服务、流动性服务、个性化服务,方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线融资,降低成本,支持核心企业构建良好的供应链生态圈。报告期末,浙商银行落地易企银平台234个,较上年末增长172.09%,平台累计融资额367.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5.28%。

3、应收款链平台

应收款链平台是本行把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企业应收账款业务,增进企业流动性服务的又一重大创新,是本行为解决企业应收账款痛点和难点问题,依托互联网和区块链等创新技术设计开发的,专门用于办理企业应收款的签发、承兑、保兑、支付、转让、质押、兑付等业务的企银合作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将企业应收账款转化为电子支付结算和融资工具,帮助企业轻松盘活流动资产,减少应付款、激活应收款,实现“降杠杆、降成本”,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报告期末,浙商银行落地应收款链平台1,410个,较上年末增长1,268.93%,累计签发金额1,228.7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44.28%。

网络金融、电子银行建设全面开花

2018年,浙商银行在网络金融业务方面进一步将网络金融目标客户转移到实体经济上来,持续完善底层产品,并以客户价值创造为核心,创新商业模式和合作方式,根据各类真实生产生活场景的应用特点,设计和提供基于技术解决方案的场景方案和公私联动方案,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同时,浙商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方面已全面形成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和自助银行组成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电子银行渠道替代率98.35%,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该行凭借在电子渠道建设及客户体验建设的出色表现,荣获中国金融认证中心“中国电子银行金榜奖”双料大奖——“2018年度最佳网上银行用户体验奖”及“2018年度最佳手机银行功能奖”。

网上银行:创新优化企业网银客户体验,个人网银4.0全新上线

报告期内,浙商银行以企业的切实需求为出发点,持续优化企业网上银行功能,重点强化集团服务能力,实现一套集团企业U盾,解决子公司全部功能应用;创新并完善服务场景,推出特色场景代发功能;简化高频功能操作,智能化渠道路由,进一步减少客户操作,优化客户体验。截至报告期末,浙商银行企业网上银行证书客户数11.26万户,同比增长35.66%,全年通过企业网上银行办理各类业务5,321.20万笔,交易金额99,387.46亿元。

报告期内,浙商银行个人网上银行4.0版本全新上线,以客户为中心,重点简化高频功能操作,丰富渠道服务场景,完善渠道一致性建设等,并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强交互智能化应用,提升客户体验,延伸客户渠道服务。截至报告期末,浙商银行个人网上银行证书客户数111.91万户,同比增长48.84%;全年通过个人网上银行办理各类业务7,181.86万笔,交易金额10,110.31亿元。

手机银行和直销银行:融合多款黑科技,安全快捷进一步提升

报告期内,浙商银行与业内领先的生物识别技术提供商合作,在手机银行等移动客户端全面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客户使用更加便利,身份认证更加安全可靠;在转账汇款等核心功能中引入交易复用等技术减少人为操作,提升登录、搜索、推送等主要交互方式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客户使用效率;新增“生活缴费”、“扫码取款”、“刷脸转账”、“金融日历提醒”等功能,进一步丰富渠道服务场景,增强客户粘性。截至报告期末,浙商银行个人手机银行客户数248.69万户,同比增长130.89%。

报告期内,浙商银行持续优化升级,新增刷脸登录功能,同时支持手势密码登录和指纹密码登录,客户选择更加灵活便捷;同时进行了反洗钱功能系列优化,接入反洗钱拦截名单系统,增加重要个人信息缺失补录,使得直销银行更加安全可控。截至报告期末,直销银行客户数136.58万户。

电话银行:人工智能+大数据提供快速全面专业服务

浙商银行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用心超越期望”的服务理念,突破传统客户服务的思维模式,通过全媒体服务渠道的不断拓展、智能客服运营模式的持续转型、借助大数据深挖客户需求,打造7×24小时售前、售中、售后综合全流程服务平台。通过智能语音、智能在线机器人、人工电话服务、人工在线服务、视频电话服务、微信及邮件等方式为客户提供快速、全面、专业的优质服务。

报告期内,共受理客户来电445.65万通,其中转人工量为178.26万通,客户满意度为99.88%;服务在线客户58.92万次,服务应答率为97.67%;投诉事件解决率为100%。

微信银行:丰富浙商银行小程序,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报告期内,浙商银行致力将微信银行打造成为新型金融服务及品牌宣传的重要平台。上线浙商银行官方小程序,客户扫一扫微信即可查询浙商银行理财产品、贵金属、外汇牌价等信息,使客户随时掌握浙商银行最具特色的金融产品,全方位获取最有价值的动态信息;新增“财市场”模块,将各类理财产品的购买、转让、管理统统纳入,为客户的理财投资提供“一站式”服务;还可以进行网点预约取号,实现在线电子渠道和线下服务网点的无缝衔接。截至报告期末,浙商银行微信银行用户数为172.91万户,微信银行推送信息累计阅读量逾258万次。

自助银行:持续推进自助银行渠道建设,为客户提供多种7×24小时自助式金融服务

报告期内,浙商银行持续推进自助银行渠道建设,为客户提供自助取款机、存取款一体机等多种7×24小时自助式金融服务,全面满足客户存款、取款、转账、查询余额、修改密码等金融服务需求;同时为满足客户在自助银行开户的业务需求,浙商银行为流量大、业务多的网点提供自助发卡设备,极大缓解了新开户排队难的问题。截至报告期末,浙商银行设有自助银行242家、各类自助设备共1,726台。

最后,浙商银行年报中指出,中国银行业处在变革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科技与银行业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银行创新的核心动力,对传统银行业务形成了实质性重构和再造。银行业仍然面临严峻复杂的风险形势,内部存量风险和不良贷款的消化还有待时日。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进入快车道,促进银行业加速转型发展。

2019年,浙商银行将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两最”总目标和全资产经营战略,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坚持创新转型、坚持合规经营、坚持防化风险、坚持提质增效,统筹推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客户基础、防范化解风险、全面从严治行等各项工作。浙商银行将加快培育集聚新动能,构筑转型发展新优势,打造平台化服务银行,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