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为什么会有假期“黄金周”?)
从1949年开始每周单休,到1995年实施双休制;从1999年10月1日起,每年国庆、春节、“五一”三个假日实行7天的连续休假制度,到2008年在保留国庆和春节两个“黄金周”基础上,“五一”放假3天并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小长假”——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全年假期从59天增加至115天,法定节假日从4个变为7个。中国人真正有“闲”了。
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更是稳步增长。中国人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了。
火爆的“黄金周”是国人假日休闲方式与休闲理念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写照,是民众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放心消费的红利释放平台。
风光无限的朋友圈、车水马龙的高速路、热闹非凡的大卖场,我们又将迎来第21个国庆“黄金周”。上万亿的销售额、数亿人次的出行,不论是国庆还是春节,“黄金周”都已成为中国经济内生动力强劲的缩影。
假日延长,收入增加,中国人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假日制度先后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和改革,更充裕的休息时间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也激发了更多国人走出家门、安心出游。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与世界62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法定节假日天数(11天)目前排在并列33位,人均每年法定节假日天数远高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黄金周”的休假制度极大地刺激了群众的旅游愿望,旅游景点景区、城市和农村、饭店和餐馆到处爆满,处处显示出“黄金周”休假制度带来的井喷效应。
“最近这20年,我差不多去了30多个国家啦!”前几年刚退休的张女士告诉记者。有了“黄金周”以后,几乎每到假期,她都和老公出国旅行。“以前工作的时候放假出游是种调剂,现在我们两口子每个月的退休金加起来有一万多,足够一年出去玩几趟了。”
放假时间的增加让人们有了出行的“硬资本”,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更让老百姓有了放心出游的底气。如今,像张女士这种说走就走的游客早已遍布祖国的大城小镇。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从难得一见的飞机到2018年底拥有849条国际航线,中国铺就出的世界级交通网络让出行愈发便捷。游客早上还在北京吃着豆浆、油条,中午就能在苏州听上一曲评弹。交通工具的升级拉近了各城市之间的距离,基础设施的完善让人出游更加方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9元。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就业总量从1949年的1.8亿人增加到2018年的7.8亿人,扩大了3.3倍。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有所补、失业有助,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钱袋子鼓鼓的”中国老百姓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开始越来越需要更高品质的生活,释放这些幸福感的“黄金周”平台已水到渠成。
消费多元,拉动内需,“黄金周”成了“聚宝盆”
“‘十一’热门线路已经卖了七八成,现在都有客人开始订春节的产品了!”中青旅东直门门店的工作人员表示,游客们基本都是提前几个月就开始谋划该如何出游了。愈发丰富的休假制度体系让人们的假期安排更加多样。马蜂窝旅游网方面表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正在促进中国旅游休闲新升级,中国游客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七个大洲,超过60000个目的地。
“这是去年‘十一’在广东肇庆买的端砚,家里老爷子喜欢书法,听说端砚有名,就放假专门去了一趟,也顺便去爬了七星岩,尝了地道的肇庆裹蒸粽。”北京的梁女士告诉记者,现在休假时间充裕了,不光是出去玩,约上朋友去别的城市跑场马拉松比赛,或者专门看一场音乐节,都是假日里的“好时光”。
近年来,服务市场和产品供给的提质升级让国人的出游玩法更加多样。今年春节“黄金周”,胡小姐去德国旅游时发现许多餐馆都能手机扫码点餐、买单。“原来在国外拿到菜单完全是两眼一抹黑,现在居然能看着中文点菜,感觉像在家门口吃饭一样。”中国旅游集团董事长万敏表示,国庆、春节已逐渐成为“手机上的‘黄金周’”。游客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等方式预订酒店、购买商品、下单美食。携程旅游大数据联合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彭亮则表示,消费者现在对旅游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网约导游”“无障碍旅游”等服务与技术上的升级,满足了更多国人看世界的愿望。当各类主题游、文化游、深度游产品逐渐成为旅游市场上的主流时,国人终于能够安心带着对梵高的向往、对布鲁塞尔大广场的敬意、对米其林美食和巴黎时装周的期待走出国门。
从“出国很难”到现在“手持10年多次往返签证”;从“多国连线”到“一地深度”;从动辄千人规模的“包机包船”,到2-7人的“私家小团”,“黄金周”助力了旅游配套服务的提升,也让人们的出行越来越自由。1984年我国人均国民出游只有0.2次,如今这个数据已达4次。旅游不再是“奢侈品”,而成了幸福生活的“必需品”,刷一刷朋友圈,你就知道世界有多大。
“废弃的窑院成了崭新的村委会大院,村里开起了淘宝店、咖啡馆。毕业的大学生和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就业创业。”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曾经的“空心村”河南省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游客如织,莫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凯看到这些不无感慨。假日经济不仅拉动了内需,促进了消费,也在多个层面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999年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到来时,7天内全国出游人数达到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而当年7天累计的“天文数字”放在现在,不到半天就可突破。2018年国庆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2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90.8亿元,在体量上,“黄金周”早已翻越多个数量级。
从2017年“全域旅游”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如今,旅游+互联网、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教育等综合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文化和旅游部测算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已占GDP总量的11.04%。从美丽乡村建设到深度扶贫,从带动就业到国民经济新增长点,从创收外汇到旅游外交,近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购买力,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巨大消费力量,而假日经济所带来的消费潜力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综合贡献仍有很大成长空间。
促进交流,提升素质,国人借“黄金周”为自身“镀金”
景观之上是生活,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黄金周”不仅满足了国人的物质生活,也让更多人有时间、有空间去追求文化素养的提升,为自己的精神生活“镀金”。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8年“十一”假期,超过90%的游客参加了文化活动,前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的游客达到40%以上,文化类景区整体预定量同比增长超过36%。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新时代游客的核心诉求正在从美丽风景转向美好生活。“餐饮、购物、看实景演出固然是游客之所需,但并不是异地美好生活的全部。这就需要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统筹起来,文化的家国情怀和旅游的人间烟火从来就是有机统一的。”
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已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其中专门提到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内容。未来,为了让“黄金周”的“含金量”更高,休假制度更加合理,国家相关部门仍在做着不懈努力。目前各地已经在探索每周2.5天休假方案,今年加长版的4天“五一”小长假也让不少人眼前一亮。
戴斌表示,近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旅游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考虑到每增加一天法定节假日,全国用人单位将多支付400多亿元工资,未来建议要在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下发展夜间旅游等新业态,向时间和空间要假日经济的新潜力。
在70年发展历程中,中国人的假期不仅有假日经济,还折射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国人素质的提升,更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的开花结果。“黄金周”是一个缩影,它映射出我国假日改革的优秀成果;“黄金周”是一个风向标,它展现出消费提质升级的日新月异;“黄金周”也是一座桥梁,它让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距离不再遥远。文旅融合的大潮让“诗与远方”也可携手抵达,让老百姓在“黄金周”获得“稳稳的幸福”。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