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我年薪10万 还是很穷?”)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2019年,年入10万是什么水平?”
王二花:“看地区吧,在三线城市应该算很不错了的吧,要是在北京、上海、深圳这种城市,可能是比较低了的吧。”
赵美丽:“我觉得主要看生活质量。要是在小县城,年入十万,有房有车,无贷款,那估计是人生赢家了吧”
小雨:“看收入支出比例吧,我一直认为人的价值不是花多少钱决定的,也不是赚多少钱决定的,是省下多少钱决定的。”
年入十万,你已经跑赢了中国大部分人
从全国范围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19年1月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也就是人均月可支配收入327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也就是人均月可支配收入1218.5元。
如果说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收入差距大,某些贫困的地区拉低了整体收入水平。
我们再看一组数据:2018年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58988元,月均可支配收入4916.67元。
这是不是和我们的认知出现巨大差距。你心中的上海不是像郭小四描绘的那样:
拎着LV的年轻白领从地铁站嘈杂的人群里用力地挤出来,踩着新款Prada10cm的高跟鞋飞快地冲上台阶,脸上挂着精致的妆容。写字楼的走廊里,坐着排成长队的面试的人群。星巴克里无数东方的面孔匆忙地拿起外带的咖啡袋子推开玻璃门扬长而去,一半拿出咖啡匆忙喝掉,一半小心拎着赶往老板的办公室。
即使在拥有最多星巴克门店的上海,湃动传媒CEO沈帅波在《2019新机遇新财富》主题演讲上给出的推论也只是,大概只有三成上海人喝过星巴克。
有些人年入十万,依然觉得自己贫穷
“摊煎饼月入5万”、“开早餐店年入几十万”,或者朋友圈里刷屏的《毕业两年我是如何做到年入百万的》,很多瞬间我们都会感到被生活暴击。
打开知乎,会发现年入50万只是及格线;打开社交软件,看到95后的小女生靠着自己的努力刚买了一个爱马仕经典款,价格50多万;躺在床上,妈妈告诉你,听说小区的小灿已经年入30万了。
媒体正在制造中国人全部都很富有的假象贩卖你的焦虑,你自己也在为自己制造焦虑。
我们通常会觉得周围的人普遍很富有,因为你判断收入的高低,并不是看自己拿多少,而是看和其他人比较的结果,在行为经济学中,这属于参照点依赖。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测试:假如你有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你月薪5万,周边的人月薪50万,第二个是你月薪1万,周边的人月薪5000,你选择哪一个?
有意思的是,选择前者的人会认为所有人都会选择前者,选择后者的人会认为大家和他作出同样的选择。
真实的结果是,有人会选择前者,也有不少人会选后者——月薪1万。
人类的思维有虚假普遍性,由于我们接触的群体非常有限,每个人都会和与自己相似的人接触得更多,我们会根据自己认识的人来认识世界,且推测别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自己相同。
虚假普遍性使我们在评价自己时产生偏差,使我们很难理性客观地看到这个世界。
要知道你随手买的iphone,可能约等于一个贫困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有些人年入十万,真的很穷
很多工作的90后,如果进入了相对高薪的行业,又或者恰巧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年入十万其实一点不难,但他们还是没钱。
据华尔街早餐报道,汇丰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已经工作的90后,人均负债12万+,近半数的90后贷款消费。
对于很多人来说,每天的生活好像并没有特别的计划性,朝九晚五地工作。
如果有了点闲钱,会考虑去买新衣服、买新鞋子、买新的包包或者新的笔记本电脑、手机。
“精华打折了,买!”
“彩妆出联名了,买!”
“双十一了,买!”
“这双鞋好看,买!”
“同事换新手机了,我也要买!”
一方面,不知道为了什么而买,或者说是为了买而买。
反正,钱怎么都能花出去。
每个月的工资被信用卡账单、花呗账单安排的明明白白,钱就这么不知不觉花完了。
2018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几乎所有关于信用卡的研究,都得出了一个结论:信用卡会令我们消费更高的金额。某些研究中,这个差距甚至达到了82%,而最低的情况下,哪怕仅仅是出现信用卡的标识,也会令我们多支付10%的金钱。
原因非常简单:使用信用卡时,金钱被抽象成数字和符号,从心理上,你对账户的警惕程度就降低了。
当然这些研究针对的是欧美国家。
我们国家的移动支付同理,当你的消费完全和付款分离时,你几乎不会有任何边界意识。
你甚至都不知道每次消费了多少钱,上一次消费了多少,额外付出了多少。(她姐强烈建议记账!)
另一方面,很多商家会鼓励我们活在当下,“早花钱,早享受”。很多自媒体鼓吹“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 “不给你买YSL的男孩,不配说爱你”、“20岁时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没有任何意义”、“女生到了哪个年龄段就该买上几个奢侈品牌的包包,用某种价位的护肤品”、“男生应该开什么样的车”、“越爱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节省的人越没钱”……
在这些话语的包装下,很多90后拥有了自己收入匹配不上的消费欲望,而且这种消费欲望又被铺天盖地的广告美化成:活成我想要的样子。仿佛我们有能力穿名牌、买最新款的电子产品,过上梦寐以求的生活。
没钱了怎么办,借!
据融360调查,从年龄上看,贷款人群中90后(含95后)占比最高,达49.31%,在亚洲同龄人中也第一。也就是说,在使用消费贷款的人群中,将近一半都是90后。90后已经成为消费贷助理军。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靠工资慢慢还欠款。一旦工作出现了危机,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是你心爱相机的24期分期账单,也可能是上个月偶尔奢侈的大餐。
虽然你可能拥有较高的收入,但是不断的消费升级会消耗你的收入。而无论你赚了多少的钱,只要你储蓄少,花的比赚的多,就无法走出困局。
怎么样走出贫困陷阱
她姐一直强调,不管是你属于哪个收入阶层的群体,年入百万或者是年入1万,只要是靠出卖时间来获得金钱,大家就都是一样的。
直到有一天,当你的被动收入大于了你的日常开支,你不必为了生活所需去售出你的时间。你躺在家里也不会为吃穿发愁,你才跳出了这个阶层。
如果你说的是躺在家里啃老,那当我没说。
增加被动收入的方法无非是“延迟满足”、“牺牲当下”、“规划未来”。限制欲望很痛苦,任何舒服的事情都是要警惕的。
存钱!存钱!存钱!
很多年轻人刚毕业就陷入了无尽的消费升级,觉得一个月省一点,没什么意义,既不能买房,也不能买车;还有很多人觉得,当今社会阶级固化严重,穷人越穷,富人越富。个人努力并不能改变阶层,及时享乐也没什么,毕竟还有青春。
1982年,美国约有38%的顶尖富翁靠的是白手起家。2012年,这一比例跃升至70%。其中86%的百万富翁称,他们的净资产并不是像人们认为,是通过继承遗产或者馈赠获得,都是靠自己积累的财富。
即使是2019年,普通人想要致富的方法其实没变——还是节俭致富。
每个人都是相对贫穷的,这个世界永远有更大的诱惑等着你。
竭力训练自己,拥有的比需要的多。把放在新手机、新包包的精力释放出来,关注自己真正需要做好的事情,比如工作。为自己的未来规划,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最后,贫穷是一种状态,绝对不是一个标签。
她姐希望每个人都能获得财富,以及自由。
(文章来源:她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