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瑞银收购瑞信收官 瘦身挑战接踵而至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瑞银收购瑞信收官 瘦身挑战接踵而至)

瑞银收购瑞信正式收官。

当地时间6月12日,瑞银集团在瑞士报纸发表公开信宣布,已完成对瑞士信贷银行(即瑞信)的法律收购,这意味着2008年全球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的最大银行业并购交易正式完成。

与此同时,瑞银与瑞士政府签署“损失保护协议”,为此次收购完成扫除了最大障碍。

这份损失保护协议规定,瑞银在出售和关闭特定瑞信资产时,将先自行承担50亿瑞郎损失,瑞士政府则承担随后产生的损失,额度最高90亿瑞郎(约合99.8亿美元)。

此前,欧洲联盟委员会批准瑞银收购瑞信,认定这两家瑞士大型银行的合并不会损害欧洲银行业竞争。

数据显示,在收购瑞信后,瑞银的资产负债表达到约1.6万亿美元,资产管理规模则达到约5万亿美元,瑞银集团的全球雇员或将骤增至12万。

在多位金融业内人士看来,未来瑞银将如何瘦身,备受金融市场关注。瑞银首席执行官Sergio Ermotti此前警告称,在完成接管瑞信后,他将“做出痛苦的裁员决定”。“我们将无法在短期内为每个人创造工作机会,协同效应是故事的一部分。”Sergio Ermotti强调称,“我们需要认真审视独立和合并机构的成本基础,并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结果。这将是痛苦的。”

除了裁员,如何有效压缩资产负债表,也是瑞银面临的新挑战。

Sergio Ermotti表示,瑞银的目标是将资产负债表规模削减至1.35万亿美元至1.4万亿美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近日金融市场传闻瑞银正考虑将其季度财报推迟到8月底发布,以应对收购瑞信所带来的复杂情况。

所幸,两者的股权置换工作正顺利开展。具体而言,瑞信的欧股和美国存托股票(ADS)将陆续从瑞士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根据瑞银此前公布的收购协议,瑞信股东可将22.48股瑞信股票置换成1股瑞银股票。

但是,因购买瑞信AT1债券而遭遇“血本无归”的投资者只能继续艰难地“捍卫”自身投资权益。部分日本投资者计划将代销瑞信AT1债券的日本券商告上法庭,因为后者未向投资者“充分披露风险”。

“但这不会妨碍瑞银收购瑞信后的业务重组进程。目前,金融市场密切关注三大焦点,一是瑞银在处理瑞信资产时,会发现多大规模的坏账窟窿;二是瑞银在整合瑞信人员与资产时,能否成功纠正瑞信此前激进冒险的企业文化;三是这次收购能否发挥‘1+1大于2’的效果。”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瑞银的艰难瘦身进程

6月9日,瑞士联邦政府与瑞银发表声明称,双方已就瑞银收购瑞士信贷银行的交易签署“损失保护协议”。

按照“损失保护协议”规定,若瑞银在清算瑞信资产过程中产生损失,50亿瑞郎以内的损失将由瑞银自行承担,若损失额超过50亿瑞郎,瑞士政府将承担最高90亿瑞郎的额外损失。

瑞士政府表示,政府提供的损失保护主要涉及瑞信总值约为440亿瑞郎(约合490亿美元)的资产,包括部分金融衍生产品和贷款,且属于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估值且今后不会并入瑞银核心业务的资产。

瑞银表示,一旦收购瑞信完成,上述“损失保护协议”将随之生效。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相比“损失保护协议”能否“覆盖”瑞银在处理瑞信资产过程中所遭遇的坏账损失金额,当前金融市场更关注瑞银在收购瑞信后,如何顺利瘦身。

在收购瑞信后,瑞银俨然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巨无霸”——其资产负债表规模达到约1.6万亿美元,资产管理规模则接近5万亿美元,全球员工达到约12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金融市场普遍预期在宣布完成收购瑞信后,瑞银将很快开启至少数千人的裁员行动。

与此同时,有消息称瑞银已对瑞信员工采取严格的业务操作限制,包括禁止瑞信员工接待高风险国家新客户,禁止瑞信业务部门推出复杂的金融产品。

此外,瑞信员工不能交易一系列金融产品,包括韩国金融衍生品和某些量化指数期权;瑞信员工若要帮客户延长游艇、轮船和房地产等价值超过6000万美元的贷款,需先经过瑞银高层批准,瑞信员工向外国客户和外国财产提供抵押贷款也需先获得瑞银方面同意。

瑞银董事长Colm Kelleher表示,此举是为了避免“文化污染”。

这背后,是瑞银高管们认为,瑞信是一家愿意接受风险客户,并向他们提供高风险产品的银行,且瑞信在过去数年所遭遇的众多财务丑闻和业务风波,都可能是他们激进冒险企业文化的“产物”。

瑞信首席执行官Ulrich Koerner表示,虽然每位员工所做的工作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但他们需遵守最新工作规则。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瑞银可能对瑞信员工采取大刀阔斧式的裁员,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精简人力成本与解决业务同质化挑战,更在于将瑞银的风险控制文化更彻底地灌输到瑞信的各项业务流程之中。

瑞信AT1债券持有人仍在索赔

在瑞银收购瑞信尘埃落定之际,瑞信AT1债券持有人仍在艰难寻求赔偿。

近日,部分日本投资者计划将代销瑞信AT1债券的日本券商告上法庭,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券商“未能充分披露上述产品的风险”。

此前,瑞士政府在运作瑞银收购瑞信时,决定将瑞信约160亿美元AT1债券全部减记为零,令相关债券持有人的此项投资“血本无归”。

此举骤然在金融市场掀起惊涛骇浪。

不少持有瑞信AT1债券的欧美资管机构认为,按照行业惯例——当银行破产时,AT1债券持有人的受偿顺序应优于银行普通股东,即银行应先全额减记普通股东的投资款,不足之处再减记AT1债权人的投资本金。但在瑞银收购瑞信过程中,瑞信普通股东获得约30亿瑞士法郎收购款,但AT1债券持有人却遭遇全额减记,显然不够公平。

于是,他们纷纷起诉瑞士政府索赔,但遭遇失败。

如今,部分投资者开始将矛头指向代销瑞信AT1债券的券商机构。

一位亚洲富豪家族办公室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在他们亚洲富豪客户里,不少富豪的确参与瑞信AT1债券的认购。但他以商业机密为由,没有透露持有瑞信AT1债券的亚洲富豪姓名。

在他看来,这类债券之所以在亚洲富豪群体之中“热销”,一个重要原因是券商将这类债券包装成“高收益无风险”的理财产品。

所谓“高收益”,是瑞信AT1债券的收益率明显高于银行其他类型债券,比如去年6月瑞信发行的16.5亿美元AT1债券,年化收益率达到9.75%。

所谓“无风险”,是只要瑞信不陷入破产重组危机与重大经营风险,这类债券就不会被强制减记,投资者可以安心获取高利息。一直以来,金融市场认为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相对较高与金融监管较严,其经营出现重大风波的几率极低,令AT1债券持有风险随之大幅降低。

“在3月瑞信被爆存在财务报告重大缺陷问题前,几乎所有亚洲富豪都不认为瑞信将陷入破产风险之中。甚至不少亚洲富豪认为自己购买的是收益更高的次级银行债。”这位亚洲富豪家族办公室人士直言。目前,除了日本投资者,部分亚洲富豪也打算通过法律诉讼,向代销瑞信AT1债券的券商索赔以挽回损失。他们的理由是这些券商在兜售瑞信AT1债券时,未能如实告知这类债券存在PoNV条款,其规定在银行无法继续经营(即pointofnon-viability)或需监管机构救助时,包含上述条款的AT1债券将被减记,以确保纳税人不会优于这些投资者承担损失。

他承认,相关举证工作将相当困难。除非亚洲富豪能拿出产品推介过程的完整录音或视频,证明券商在兜售瑞信AT1债券时的确没有提及PoNV条款与其潜在投资风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富豪并不会对产品推介全过程进行录音或录像。

三菱日联摩根士丹利高管在此前的财报说明会指出,瑞信AT1债券的潜在风险已依照相关法律规定,通过销售文件向客户进行说明,销售文件的确记载“全额减记”风险。

多位了解瑞信AT1债券条款的律师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尽管券商部分客户经理可能在代销瑞信AT1债券时,未能全面提及PoNV条款,但由于债券销售文件会清晰列出这项条款,且投资者会签字“表明”自己知晓上述风险,因此投资者起诉券商的胜算不高,目前持有瑞信AT1债券的投资者(无论是富豪,还是高净值投资者或资管机构),都将大概率面对投资失利的“苦果”。

(编辑:张铭心,林虹)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