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券商资管“公募热”退潮:年内三家撤回 仅剩国金等批文)
昔日火热的券商资管“抢公募”赛道,如今明显退潮。
证监会最新公示显示,国投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证资管”)已从“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中消失。
记者梳理发现,年初至今,已有广发资管、光证资管、国证资管等3家机构相继暂停申请公募牌照,目前仍在排队候批的仅剩国金资管1家。
陆续撤回申请
券商资管申请公募牌照的“退队”潮在2025年仍在发酵。继8月广发资管率先退出、10月光证资管按下“暂停键”后,国证资管的离场令这一赛道更显冷清。
据证监会先前披露,国证资管于2023年7月正式递交公募牌照申请材料,同月提交补正材料,并在2024年3月收到证监会第一次反馈意见,但此后申请流程陷入停滞,最终选择退出。
目前唯一“留守”的国金资管自2023年10月提交申请后,至今尚未收到任何反馈意见,审批进展不明。
券商资管接连“打退堂鼓”,与2023年的抢牌热潮形成鲜明对比。
2022年5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配套规则:在继续坚持基金管理公司“一参一控”政策前提下,适度放宽公募持牌数量限制,允许同一集团下券商资管子公司等专业资管机构申请公募牌照。
“一参一控一牌”时代就此开启。借政策东风,2023年成了券商资管抢滩公募的“爆发年”,国证资管、招商资管、广发资管等多家机构接连递表。
热潮过后,审批骤缓,仅招商资管、兴证资管分别于2023年7月、2023年11月获批,此后便无下文,2024年更现“零放行”。
长期无果的情况下,部分机构选择主动撤回申请,退潮效应随之扩散。
集体“退队”背后
券商资管“集体退队”是否意味着看淡公募?
对此,排排网财富研究总监刘有华向记者表示,“这只是反映了券商资管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更为审慎的战略选择,而非对公募牌照价值的根本否定。”
刘有华进一步指出,在监管趋严、公募行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部分资管机构重新评估投入产出比,若自身资源、渠道或差异化能力不足,主动退出是更理性的决定。这折射出行业正从“规模冲动”走向“效益优先”,未来资源或将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机构集中。
“券商资管集中退出公募牌照申请,确实值得玩味。”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向记者分析称,资管新规下券商参公大集合的整改压力是重要考量因素,叠加公募牌照审批难度持续加大,部分机构选择优先聚焦存量业务规范,暂时放缓公募牌照申请步伐。
依据2018年证监会下发的《证券公司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适用<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操作指引》要求,券商参公大集合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公募化改造。对于未取得公募牌照的券商及资管子公司而言,旗下相关产品到期后可选择清盘、延期或变更管理人等路径。
参公大集合改造倒计时,公募牌照却迟迟无望,不少券商资管只得先找替代方案,缓解转型压力。
据了解,今年以来,中信资管陆续申请将旗下多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移交至中信证券控股的华夏基金管理;广发资管也陆续将旗下相关产品转移至广发基金名下管理;光证资管旗下多只参公大集合产品则转交给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后者由光大证券持股55%。
对于仍在排队候批“公募牌照”的国金资管而言,刘有华认为,其是否退出申请取决于战略决心与资源匹配度。若能依托股东背景、找准差异化定位,国金资管或仍有机会在细分领域建立优势;若长期无法突破渠道或业绩瓶颈,退出申请将是务实选择。关键不在拿牌照,而在红海竞争中能否筑起可持续的护城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