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在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里,表面上最热的莫过于天价拍品的不断问世;而内里最热的莫过于艺术品基金的组建。当然,是酝酿的多,问世的少,有些基金还不及问世,便被淘汰夭折。艺术品基金的组建是发展所趋,被淘汰的不是基金,而是募集与管理基金的机构;被淘汰的不是艺术品基金,而是艺术品基金的募集与管理方式。
连年的战乱与极左思潮的冲洗,曾经使中国人多数是家徒四壁。这几年,价格洼地的显露,使中国人的一部分资金短期内直奔艺术品市场。在30余年的改革开放期间,在近20年的文物与艺术品市场复兴期间,行情说来就来,价格说高就高,东西似乎是越来越多,资金自然是越来越少,于是,从个人到机构的主体转移,从收藏到投资的方式转移,最终都表现为:价高了,钱少了。于是,大家从国外搬来了艺术品基金模式。遗憾的是,这在西方已然成熟的方式到了我们这儿,似乎有些水土不服,这表现在:大家倾向于接受理财产品,最少要保本;倾向于接受赢利承诺,而不愿同舟共济;倾向于接受短期、而不是中长期……也就是说,大家不能承担风险。既要规避风险,又要获得巨大收益,谈何容易!
本来,文物与艺术品收藏有其特殊性,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所用系闲置资金,而不是热钱,也不是借来的钱,海外成熟的文物与艺术品基金大多是长线的,近乎闲置,所以,这么多的天灾人祸,海外的艺术品基金大都得到了较好的投资回报。我们面前的这些艺术品基金投资人,虽然嘴里说自己的钱是闲置的,但他们对于基金募集与管理机构提出的要求却是从热钱出发的,这就逼迫基金募集时的转向或者含糊不清、基金管理时的投机或者违规操作。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因为当代艺术、包括当代书画头绪太多,不好把握;古代艺术品头绪太少,同样不好把握,所以最保险的板块还是中国近现代书画——既要实现盈利水平最高,又要规避风险,因此,目前而言,大家都选择了中国近现代书画,这也是相关板块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中国艺术品基金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监管的缺席,“有人做,没人管”。资金的募集,艺术品的真伪辨别、价值评估、购买操作,基金的管理、风险的控制、盈利的核算、成本的核准,退出方式的选择等各个环节都如此。此外,这个行业还缺乏领头羊,缺乏适合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切实可行的模式。在中国,拍卖行、画廊、博览会、艺术家、收藏家之间的关系特别复杂,不像西方相对纯粹,最少,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明确,所以我们不能按照西方艺术品基金模式来做。目前,很多基金急于求成,投资者心态急躁,有的封闭期不到两年。短期操作本身就不符合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游戏规则与发展规律,甚至可以说是资本的恶性投机炒作,这样不但会伤害艺术品基金,也会导致艺术品市场的畸形。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方面还没有国家力量的体现,应当呼吁以政府为主导,成立各个方向的国家级艺术品基金,通过国家拥有的学术资源主导为国家积累艺术财富,因为国家拥有的学术力量是最大的、最充分的,在调动学术资源时,也是最有力、最全面的。
艺术品基金的出现是件好事,其作用不仅体现在汇集闲置资金,还可以体现出其市场导向性作用——学术的、艺术的和规范性经营方面的导向性。通过艺术品基金的规范运作、学术性的保障,艺术品市场的学术台阶会越来越高,运行的方式也将更规范。
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近20年的复兴,艺术品作为另类投资的财富效应日益彰显。艺术品基金管理的好坏不但会决定艺术品基金的前途、决定基金管理机构的命运,也会影响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阶段性质量,因此,无论是管理机构,还是投资人,都应当立足于市场整体的发展募集与管理艺术品资金,毕竟,文物与艺术品收藏是一项温文尔雅的事业,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