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微书部分。
微书,乃字体微小之书法,历史悠久。而微书于陶瓷上,却不多见,广东汕头的王芝文为超群拔类之代表,其陶瓷微书作品所获殊荣颇多,先后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国家博物馆等收藏。
厚积薄发,便是对王芝文成功之路的贴切形容。少时,他就喜欢书法。成年后,他又向潮汕民间艺人学习彩绘。学习他人而又不拘泥于此,渐渐独树一帜。后王芝文在清华大学深造之时,开始探索陶瓷彩绘与微书的融合。
王芝文之微书,以陶瓷为载,较之绢、布、纸张,其艰辛尤甚。如此蹊径独辟,初始之时必少不了他人的不以为意。然而王芝文动心忍性,锲而不舍,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1989年,他的陶瓷微书《古文观止》,展览后引起关注。王芝文的不懈耕耘,第一次收获了香甜果实。
瑞雪虽寒,却兆丰年。因微书之微,肉眼极难把握。若借力于显微镜,又难以收放自如。王芝文经过反复练习,由纸到瓷,由大到小,由小入微,竟可不靠外力写出神形兼备的微书,并化零为整,组成精妙绝伦之图形。
笔砚纸墨四者,书之器也。欲善其事而不利其器,鲜能造其精妙。釉墨的挥发性大,毛笔更是软硬不同,王芝文每每根据需求自制釉墨和毛笔,运用彩绘调料的经验制墨,并把狼毫和羊毫结合,有的放矢,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图为王芝文瓷器微书《道德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陶瓷微书,定然少不了陶瓷的烧制,但此过程难以把握,欠火则稚,过火则老。王芝文在汕头的陶瓷微书艺术馆中,陈列了许多残损破碎之作。一来,作品虽损,但仍是创作者心血。二来,鞭策世人,无惧失败,梦想成真并非易事,但也指日可待。
远看是画,近看是书。王芝文的书与画相得益彰,他的酸枝座屏瓷板花卉微书《倾国艳》,乃是由十多万汉字组成花卉图案。其间字字紧扣,浑然天成,便有了形神之美。牡丹姹紫嫣红,争艳情形一览无余,身在书画外,却闻牡丹香,似有万千蝴蝶缤纷将至。
其字直而不倨,曲而不屈。不去浓妆艳抹,哗众取宠,而是淳朴自然,沉着痛快,字便有了生气。
几年前,王芝文创作完成了陶瓷箭筒微书《三国志》。七年的时间里,芝文墨耕不辍,书写35万繁体字于高85厘米、直径29厘米的箭筒之上。王芝文悠然自得,波澜不惊,乐得做一个脚踏实地并仰望星空之人。
2011年,陶瓷微书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王芝文陶瓷微书陈列馆”已在北京开馆,王芝文勤于创作之时,更是担起陶瓷微书的守护之责,使其发扬光大,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