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民间收藏的热度越来越高,电视里鉴宝、寻宝类的节目也越来越多。这既能让喜欢收藏的观众增长知识,观赏到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珍品,也可以看到一些令人扼腕的打眼故事,警醒初涉收藏之道的朋友千万别一味追求高精尖的藏品甚至举世无双的孤品,一意“孤”行的结果极有可能伤身更伤心。
《中秋帖》母本现市?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之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王献之所临,目前则认为系米芾临摹者为多。而不管是王献之还是米芾,都是名满天下的大书家,珍爱古玩字画的乾隆皇帝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藏于自己的书房,并将书房更名为三希堂,可见此三帖的稀有与珍贵。
然而有人并不这样认为。在一个寻宝节目中,有持宝人带来一幅字帖,声称他这件正是《中秋帖》临摹的对象,真正的真迹!现场的专家、主持人及观众闻言尽皆愕然。当然,故事虽然高潮迭起,结果却平淡无奇:这件不仅不是真迹,甚至非笔墨写就,不过是质量还算不错的印刷品而已。
瓷母不止一件?
瓷母也称各色釉大瓶,是乾隆年间烧制的86.4厘米高的大瓷瓶。因为整个器物包含历代瓷器的各个品种,集高、低温色釉和釉上、釉下彩于一体,其烧造工艺繁复至极,有“瓷器之母”之意,故名,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发现的瓷母仅此一件,也就是藏界行话所称的孤品。
但仍有人偏不信这个邪。这不,又有持宝人抱来一件瓷母,说是从朋友那里花费近百万元,好不容易才弄到手的。不懂行的人瞪大了眼睛,期待着奇迹出现,懂行的人则不屑一顾。鉴定的结果不出大多数人所料:这件“瓷母”连一些基本要素都不具备,只是一件粗劣的仿品。花近百万买来这么个不伦不类的东西,持宝人一脸郁闷,甚至可以看到泪花在眼眶里闪动。
一溜长信宫灯马踏飞燕
长信宫灯,汉代青铜器,1968年出土。因宫灯曾放置于窦太后的长信宫而得名,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1985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图形标志并沿用至今。
这两件可以说是青铜器藏家耳熟能详的稀世珍品,毫无例外也都是孤品。然而,在一些地方台的鉴宝节目中,还真能看到手捧长信宫灯或马踏飞燕前来鉴宝的。笔者曾在南阳石佛寺一间仿古青铜器店里看到过一溜的长信宫灯、马踏飞燕,老板说得很清楚,只是仿品,做摆设用的。但这些东西一旦到了一些不法商贩手里,摇身一变就成了稀世珍品,连哄带骗高价售卖,偏偏还就有人抱着捡大漏的心理将省吃俭用的血汗钱买来求鉴,让人唏嘘不已。
鬼谷子又下山了?
“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是全球仅存的8件元青花人物故事瓷之一,在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全球最高拍卖纪录。
至此以后,各种鉴定场合“元青花”骤增,持宝人形形色色,宝物来历五花八门。即使鉴宝专家指出了其中绝大多数藏品的不真不实之处,仍有不少人坚持认为自己所藏就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元青花之所以价值不菲,除了本身特色独具之外,稀有程度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铺天盖地都是元青花,其价值岂不跟我们吃饭用的青花瓷碗一般无二?
更有甚者,一个鉴宝场合竟然还见到了又一件“鬼谷子下山”,持宝人还将故事说得有鼻子有眼,说是“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鉴宝专家不好驳持宝人面子,只好说“可能是您爷爷记错了,或者您出门的时候东西拿错了”,大家闻言会心一笑,只有持宝人一脸不屑。
即使是花大价钱从大型拍卖会上拍得的孤品,也不见得必真无疑。国内知名收藏家刘益谦去年9月以822.9万美元(约合5037万人民币)从纽约苏富比拍得的苏轼《功甫贴》,就被上海博物馆的三位研究员认定为伪本,并给出了鉴定为伪作的三大理由。看来,一味求“孤”,独孤求败,不仅很多时候确实会以失败告终,甚至还会败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