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财 - 理财聚焦 - 正文

中国5000年沉浮录 历代首富竟然是他们

来源:投资界 2016-09-27 08:25:1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张謇 下海官员的实业强国梦

张謇中状元的那年已42岁。自从1868年中秀才以来,26年间,他进出科场20多次,长时间的科考煎熬使得他中举后心情复杂。

老天可能真没给张謇太多做官的机会,中状元不久父亲病逝,张謇只能在家守孝三年。之后的局势,使得官员张謇“被下海”。

事实证明,八股文培养出来的一介书生,其模仿创新能力也很强,张謇硬是从无到有创办了一个庞大的纺织帝国,兴盛时年利润达千万两白银之巨。

构建股份制企业雏形

1895年夏天,在晚清洋务运动的大潮中,张謇提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这年12月,张之洞委任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并授意张謇在南通筹办纱厂。

当时西方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纺织市场留下了一个巨大空间。纺织这种人力资源密集型的工业,正是中国的强项。

张謇把大生纱厂放在了天生港码头唐闸,通扬运河经此而过,离南通仅6公里。南通、海门和崇明当时盛产棉花,周边农户世代有纺纱织布的传统。20多年后的唐闸充分反映了张謇选址的睿智。在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上,中国很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而“唐家闸”三个字却赫然在列。

张謇在工厂开机之前,就执笔《厂约》拟定章程,对个人职责、奖罚措施、利润分配方式等都做了具体规定。除《厂约》之外还有25个章程,规矩多达195条,这在当时可谓自办企业章程的最高水准。

纱厂的成功,除了天时地利人和,更离不开制度创新与眼光。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视野是十分开阔的,“股份制企业”这个现代名词,已经在张謇的手中玩得很转。

大生一厂建立第一年便赢利,大生二厂筹备时,便开始利用募集股权的形式筹集资金,很轻松地就收足了80万两股本。“大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在商部注册,并且取得了“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的专利权。1920~1921年,大生股票行情是上海报纸每日必登的重要新闻,大生股票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

无愧于良心,满足不了贪心

实体经济最怕的就是经济危机,张謇也遇到了。

张謇的生意失败源自1922年的棉纺织业危机,工厂连年亏损。放在今天可能咬咬牙就坚持过去了,但是当时的民国初年,一没有政府扶持,二没有金融机构支援,加上之前冒进的多元化经营,大生纱厂的资金链很快面临断裂,逼得张謇出国借钱。远水难解近渴,直到去世,张謇都没有看到自己生意出现转机。

根据史料记载,张謇犯的商业错误,有些是现在看来很低级的,有些却也是现代人常犯的。

大生纱厂从未将折旧计入成本,只是把折旧和公积金一起入账,进入周转资金中,企业一直没有保险和折旧提存。这样企业的利润自然会增加很多,大生纱厂却一向获利全分,即使在筹办期间,仍年年动用股本来支付分红。这导致相应的公积金、折旧等很低。长期以来,大生一厂、二厂公积金累计不过120万两白银。

这些做法在今天看来几乎不可思议,企业的资金链会因此十分紧张,抗风险能力自然不提。但在股份制企业刚兴起的当时,整个商界的经验就是如此不足。

张謇的多元化和冒进,却也是现代商人常犯的错误。

“本小事大”、“急进务广”,张謇投资扩张过多,大生二厂、三厂、八厂都是在资本根基不稳固的情况下匆忙上马的;加上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大生纱厂被严重拖累。大生内部一些人看到通海垦牧公司有了厚利,纷纷组建盐垦公司,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这些公司都是张謇在过问,张謇用人不当,急于求成,这些盐垦公司几乎都是失败的。

但张謇摸着良心,觉得自己对得起股东,自己为股东做牛做马30年,就是大生破产,也可以光荣结束了。大生一厂、二厂的股本只有369万两,而纱锭的市值在900万两以上。27年来大生仅官利就付出了1348万多两,股东所得已数倍于投资。但股东永远不会知足,张謇不愧对良心,却满足不了股东的贪心。这也是多数上市公司永远的痛。

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亲好人。

----清代歙县商人吴炳

点评:张謇是个半路出家的商人,无心为之,却玩得很大。可能是实业救国心切,张謇在资金使用上十分冒进,成功后,却没能未雨绸缪。尚不知什么是经济危机的新生股份制企业,其脆弱的风险抵御能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几无招架之力,实为一憾事。

荣氏兄弟 从消费品生意到富过四代

荣氏兄弟的财富故事早已成为一段传奇。

荣氏家族的财富起飞于1896年,荣德生、荣宗敬两兄弟在父亲的支持下,开设广生银庄,业务兴旺,之后转入实业领域,在面粉、纺织这两大民生领域大举发力,一度辉煌。

各种企业难题,一个都不少

食品安全、危机公关、资金链面临断裂、高管招聘、员工管理等一系列让现代企业都很头痛的问题,荣氏兄弟靠着自己一点点地摸索,硬是都走了过来。

面粉业是荣氏兄弟最先进入的实业领域。20世纪初,他们目睹免税的外国面粉大量进口,销路甚畅,漏卮日盛。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赢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

面粉这种食品,在当时还属于一种新产品。和现在食品企业有时会面临食品安全谣传一样,当时也传出“粉厂的大烟囱是用童男童女祭造,才竖起来的”,“机制面粉看着白,却没有营养,吃了会不消化的”,更有人有鼻子有眼地说:“保兴面粉有毒,某地某家姑娘吃了已中毒身亡……”种种谣言令保兴面粉厂濒临破产,幸好后来荣氏兄弟以高薪聘来营销高手王禹卿,为工厂打开了销路。

在当时不稳定的局势下,实体经济的资金短缺问题是家常便饭。1908年,荣氏企业遇到了第一次资金危机。国内小麦歉收,外粉大量涌入,市面上麦贵粉贱,面粉厂连续两年大量亏损;荣宗敬投机股票赔钱;运送低价购进洋粉的船触礁沉没;账房先生席卷了仅有的一点现款逃走……门口讨债的人排成了队。

这时候高薪请来的王禹卿又一次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摆下一个空城计,说老板去买机器了,生生地把债主给骗走了。荣氏兄弟请来的贵人不止王禹卿一个,还有“大聪明人”薛明剑,他在企业员工管理改革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荣氏兄弟另一次大的危机便是申三纱厂的员工管理。

1924年,工厂里的工人分为两派,一派是整日抽鸦片、泡堂子的大小工头;另一派是掌握技术的工程师和工商中学毕业生。两派矛盾不断,谁好谁坏一目了然,但是工头派的力量依然强大,甚至在工厂宣布废除工头制之后,工头们靠着打砸工厂、殴打工人让工厂收回成命。

从此工厂的人事改革变为循序渐进式,加大新员工培训力度,逐步减弱工头势力。到了1927年,大革命的新思潮汹涌澎湃,废除工头制也水到渠成。申三纱厂人事改革推迟了将近三年,但在中国各厂家中是最早实施的。

富过四代,桃李满天下

荣氏兄弟创办的商业帝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如今已经是第四代。“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这句荣家的经商家训已经融入这些子孙的血液,并不断演化为新的财富。

荣智鑫,其父荣伟仁是荣德生的长子。他成立了一家名叫美联的烟草公司,后被一家美国企业收购,荣智鑫从中净赚一亿多港元。1975年,荣智鑫又成立了荣文科技有限公司,七年后公司在香港上市。

荣智美,荣智鑫的二姐,曾任德国尤尼可公司经理,有“德国商界女强人”之称。

荣智宽,荣毅仁二哥荣尔仁的次子,是巴西环球公司总裁,在巴西商界拥有崇高的威望,曾随巴西总统和外交部长多次出国访问。

当然,这些人中最为成功的当属荣智健,曾经三次荣膺中国首富。

荣氏家族的开枝散叶正不断印证当年毛泽东对荣家的评价:“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十九年之中,三至千金。

----《史记。货殖列传》

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十九年的时间内,三次赚到了很多钱。

点评:作为从民国走来最为成功的实业家族,荣氏家族一百多年来一直不断拓展、壮大。稳扎稳打、低调稳重、善于自我调整一直是其鲜明特色,正是因此,荣氏家族才安全走过了最为动荡的岁月。

上一页 1 ...4 5 6 7 8 9 10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