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市场视为保本理财替代产品的结构性存款,今年以来增速令人咋舌。
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机构信贷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达8.8万亿元,比2月末增加大约4335亿元,同比增幅约47%,主要是个人结构性存款放量所致。
这个产品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直至今年初,突然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市场人士认为,这主要是银行应对资管新规冲击的过渡性产品,预计短期内还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配角变主角
所谓结构性存款,是在普通存款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将投资收益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且具有一定风险的金融产品。
也就是说,结构性存款兼具保本+理财两个特征,收益率高于一般存款,但本质还是存款,只是其利息与挂钩标的物的收益表现相关。
在多个银行官网上,这类产品都归为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起购点为5万元,期限多在3个月左右,收益率一般在4%以上,且无需风险评估。
央行最新金融机构信贷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全国性中小型银行(资产总量小于2万亿元的银行)结构性存款达5.56万亿元,同比增幅为51%。大型银行的这一产品也在放量。截至3月末,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国开行、交行和邮储行)结构性存款约3.25万亿元,同比增幅为40%。
与过往相比,一个明显的动向是,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型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都出现猛增。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全国性中小型银行和大型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均约为1.9万亿元,同比增幅分别约为76%和58%。
截至2017年12月末,中小型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为1.43万亿元,大型银行为1.33万亿元。对比数字可见,今年一个季度的规模就超过去年全年。
再看央行2016年的数据,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型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余额当年都没有超过万亿元。
突然走俏为哪般
当前,银行存款整体增速低迷,部分银行甚至出现负增长,为何偏偏是存在了近20年的结构性存款突然走俏呢?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银行分析师许文兵说,主要就是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影响。“按照资管新规要求,银行不允许再做表内理财(即保本理财),而部分表外理财因为风控等原因也需往表内转,接棒这类需求的结构性存款就开始放量。”
某大行计财办负责人透露,大行现在也开始依赖结构性存款。这类产品优势在于:一是央行将其计入表内存款,可用于资产投放;二是价格上可以绕开利率上限管理;三是作为保本理财的替代性产品,可以巩固银企关系。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购买结构性存款的上市公司数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达到400多家。
不过,结构性存款是否完全合规?未来能维持高增长态势还是昙花一现?
据了解,目前国内尚未出台专门针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法规,2011年修订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该产品中挂钩的衍生品交易部分有相关规范和指引,同时从已发行的产品来看,部分银行统计口径、名称以及会计计量等也不尽一致。上述大行人士说,按照新规,穿透后看表内表外资金没有隔离。他预计结构性存款会是下一步监管的重点。
有分析人士认为,相比一般存款,结构性存款的资金成本较高,保本的存款部分将计提,而挂钩的衍生品实为代销,也将支付一部分成本,对银行来说并不划算。
短期来看,结构性存款将保持高增长。华创证券预计,截至2017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中,保本产品存续余额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25%,未来若表内理财产品均转向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规模还将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