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四张罚单,披露了2021年对部分理财公司及其母行开展的专项现场调查结果,严肃查处了违法违规案件。其中包括光大金融公司、中国光大银行、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共计1490万元的罚款。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任重道远
在公布的行政处罚文件中,涉及“理财产品投资资产集中度超标、杠杆水平超标”“老产品规模在部分时点出现反弹”“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证券的市值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0%”“托管业务违反资产独立性要求,操作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两家银行理财产品在某些时点出现了“老产品规模在部分时点出现反弹”的问题,两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均存在各项数值类监管指标超标的问题,比如“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证券的市值超过该产品净资产10%”。
具体来说,光大理财被罚430万元以下五项罪名:一、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值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0%;二、全部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证券的市值超过该证券市值的30%;三、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持有高流动性资产比例不达标;四、使用第三方移动办公平台存在风险隐患,信息系统管控有效性不足;五、理财产品宣传不一致不准确。
光大银行理财业务因存在老产品规模在部分时点出现反弹,托管机构未及时发现理财产品集中度超标,托管业务违反资产独立性要求、操作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被罚400万元。
中银理财因涉嫌六项违法行为被处以460万元罚款:一、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证券的市值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0%;二、全部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证券的市值超过该证券市值的30%;三、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杠杆水平超标;四、同一合同项下涉及同一交易对手和同类底层资产的交易存在不公平性;五、理财产品投资资产违规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六、理财公司对关联法人的认定不符合监管要求。
中国银行则因违法违规行为——“老产品规模在某些时点出现反弹”而被罚200万元。
这一系列的行为背后透露着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困难。截至2021年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余额达到了29万亿。银行理财产品加速净值化转型,保本理财产品实现清零。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零,基本完成银行理财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净值型产品比例大幅增加。截至2021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随着银行理财产品起购点的降低,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大幅增加,产品设计方面,开放式产品占据主导地位。
近几年,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加快,理财产品与金融市场及其他资管产品之间的关联日益增多,对产品流动性和稳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违规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会使理财产品估值出现偏差,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底层资产的价值变动。而理财产品宣传上的不一致和不准确,会误导投资者,影响投资者的正确投资决策。理财子公司要加强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快整改违规行为,确保理财产品研发、销售全流程符合制度要求,促进银行理财业务健康持续发展。
银行理财产品仍存在竞争优势
银行理财面临监管转型的压力,以及资管时代其他产品的竞争压力。
银行理财仍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渠道资源丰富,收益稳定;既能吸引不断增加的客户,又能保持较强的粘性。近期数据显示,年初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出现了“破净潮”,一度引发了市场的担忧,但事后证明并未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主要原因是银行理财产品确实能提供较好的稳定收益。
现金管理和短期滚动续作现金管理是银行理财市场的重点产品,规模仍在快速扩张。监管要求下的现金管理产品正逐步规范化,对货币基金的要求基本一致。目前相对货基的超额收益正在逐步缩小,未来的竞争形势需要继续观察。
资管新规后,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注重财富管理,注重客户需求,注重风险收益和流动性管理。规模是最后的考验。目前大多数理财客户都强调收益稳定,这就意味着低风险和绝对收益产品是理财的基础,至少要保证规模和合规。所以,稳扎稳打是一种普遍的策略。
在净值化大背景下,配置依然是短久期、高等级债券,交易时会注重特定要求,如永续债、交易所质押券等。当然,由于净值化已经基本完成,配置属性下降,交易属性提升,总体上是市场波动的放大器。
展望未来,金融市场越来越规范化是大势所趋,而“转型”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一系列的监管规定可以看出,金融市场正日益规范。在标准化的同时,理财规模继续扩大,说明净值化转型所带来的冲击或小于预期。在市场结构方面,理财子公司已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主要运营主体。银行理财市场或将逐步形成头部效应,运营更规范、实力更强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更具优势。